“领导,关于这项工作,我想找你聊一聊。我觉得...”
“别你觉得了,你的想法我知道,你做好配合,满足对方需求,好好干,你一定可以的。”
你是否遇到过以上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会觉得领导一点也不理解你?双赢思维的前提,是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倾听。但很多人并不懂得倾听。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习惯五——知彼解己,让聆听成为你职场沟通的羽翼。
何为知彼解己?
假如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医生。可是你刚说几句话,医生就说“我知道了”,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说:戴上吧。
你一定心存疑虑:医生,你还没给我检查视力呢。
医生说:不用检查了。这副眼镜我戴了十几年了,很有用,你试试。
听到这里,你一定觉得很滑稽。
为什么你会觉得滑稽?因为这个医生在诊断之前,就开始治疗。
但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犯这样的错误:在聆听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表达。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忽视了要先去理解别人。
所以史蒂芬·柯维说,为了获得公众成功,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你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改变,或者说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知彼解己。先知彼,后解己,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
如何培养知彼解己的习惯?
一、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回应?就是随便一个话题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以下四种即为“自传式回应”的倾向:
●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比如“放弃?别开玩笑了”;
●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比如“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
●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比如“我当年也经历过你同样的人生阶段,你应该这样做”;
●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比如“你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更多的个人利益”。
自传式回应,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是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最大障碍,得戒。
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据专家统计,在人际沟通中,仅有7%通过语言进行,38%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55%则是靠肢体语言。
所以倾听,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你看繁体字的“聽”,正是由耳、心、目三个重要器官组成。
三、移情聆听
“聆听”是有层次之分的。
层次最低的是“听而不闻”,如同耳边风;其次是“虚应故事”,“嗯...是的...对对对...”略有反应,其实心不在焉;第三是“选择性的听”,只听合自己口味的;第四是“专注的听”,每句话或许都进大脑,但是否听出了真意,值得怀疑;层次最高的则是:移情倾听。
移情倾听,出发点是为了理解而非为了回应,也就是透过言谈了解一个人的观念、感受与内在世界。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进入对方的心灵非常难,但还是有方法可循的。第一阶段复述语句,让自己专心聆听,让对方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第二阶段用自己的语言重复总结对方的表达;第三阶段掺入个人的感觉,理解对方的情绪;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用自己的语言把对方对问题的理解,自己对其情绪的感受进行总结。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议也会更有价值。当然,你还需要准确判断,什么时候重复、总结、呼应并不必要,安静的聆听,就已经足够。
四、先诊断后开方
医生不先查出病因,如何对症下药?业务人员不先了解客户的状况、需要与考虑,如何说服客户购买产品?
律师在办案前一定会收集所有资料,研究案情,再上法庭;产品设计前,必先经市场调查;工程师设计桥梁,一定要预估桥身所需承受的压力;老师在教学前,应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总之,正确的判断必须以了解为基础,妄下断言只会掩盖真相。
日月不肯迟
四时相催迫
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
学习是人进步的唯一途径
加油
新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