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可说是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大多数人来找医师也就是为了解除疼痛。只是有些疼痛属于长时间、久久就会出现难以完全根治,最典型「偏头痛」就是一种。这几年慢性疼痛是医界一直关注的项目,除了从药物让患者减缓外,精神科医师发现疼痛跟心理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应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来评估,这样的治疗方式让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慢性疼痛」治疗模式不单只靠止痛药!先了解你心理的状态
如果医师找不到确实病变来解释他疼痛的来源,那么病人疼痛很可能跟心理有相关,精神科主治医师说:「这类找不到原因的疼痛也常被称为『心因性疼痛』,这样的疼痛无法以传统观念来解释,一般止痛药物治疗也没有效果,和许多复杂因素都相关。」
只是一直没有解决的疼痛问题,真真实实困扰着多数患者,不仅导致身心痛苦、无法工作,也有止痛药滥用情况,造成医疗资源和社会成本的耗费。
精神科医师:慢性疼痛在最初可能是有真实的病变
医师指出:「在心理层面上,一个人对痛的描述总是带着情绪的成分,痛的经验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痛原本是个人自卫系统的一部份,可警告我们身体某一部份正受到伤害。」所以痛和环境里潜在的危险有关系,曾经引起我们疼痛的事物和疼痛的部位。
慢性疼痛、心因性疼痛不单纯只是周边神经接受器受到刺激,必须从心理与社会的层面来了解。医师举例:「痛使得婴儿哭叫,母亲便赶快给予爱抚呵护,由痛引起哭叫,而得到亲爱的人的抚慰,最后导致疼痛的解除,痛的本身并不有趣,而是可能随着痛而来的亲爱的人的关怀和抚慰使个人感觉快乐。」
医师表示,学习行为理论认为慢性疼痛在最初可能是有真实的病变,而环境里的各种因素则使它持续存在或者恶化。例如当病人抱怨痛时,周遭的人都表示同情关心,这便可能使他继续采取此一行为。相反的,如果病人叫痛时,大家没有给他注意,在得不到强化的情况下,这种行为便比较不会再出现。
「病人角色」可能让慢性疼痛更严重
若病人在病前生活有许多需要未获满足,或者和家人有冲突,则痛便使他们有机会可以操纵家人、朋友等,以得到关心照顾,而且可以逃避他们不喜欢的事。这种「病人角色」使他得到一些他生病前得不到的满足,因此便可能让他「学习」到继续扮演此一角色。
医疗人员对病人对痛的感受也有很大影响,病人的描述总是十分模糊,医师做的检查常找不出确切的病因,有时甚至还会互相矛盾,医师的解释病人常听不懂,使病人更加疑惑,后来只好求助于其他医师或医院。
慢性疼痛的治疗是一项复杂而且漫长的努力过程,必须要由内外科医师和精神科医师密切的合作协调。此外家属的参与非常重要,他们常会因为病人长久的疼痛而饱受心理上的折磨,常会感觉到无望、无助,对病人可能有罪恶感,甚至相反的会出现愤怒等负面的情绪。这些复杂的心情都需要医师的协助,让家属对病人的疼痛有正确的了解,鼓励他们帮助病人继续治疗。
从心理层面介入处理!三分之二患者获得改善
家属的支持与关怀可给病人正向的反馈,增强他建立良好的适应行为。慢性疼痛的病人多半都有长期服用止痛药的问题,因此在治疗上也应该先建立起病人按照医师嘱咐规则服药的正确观念,不可依据自己主观的感觉自行调整药量,甚至自己乱买成药来吃,以免日后变成止痛药或麻醉药成瘾。
对困扰许多病人的慢性疼痛,不能再囿于传统的成见,一定要找出身体实质上的病变才能解释及治疗痛的根源。也不应再误以为所谓「心理因素」就表示病人是在装病而排斥拒绝他们。唯有用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综合考量的观念来了解并治疗,长期的慢性疼痛才有舒解的希望。
根据研究显示,用这套治疗模式,愿意积极参与治疗的病人有三分之二获得相当大的改善,止痛药的用量减少了,看医师的次数降低了,而且工作与社交的能力也有进步,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